作者:良方 |欄目:#花果飄零|
電話響起,傳來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語,問明來意,才知道聽筒的另一邊是來自香港的女孩Michelle。Michelle在她5歲時已跟隨父母到英國,現在已經差不多二十歲,她聽得懂廣東話,但說英語會較為方便。 她道明來意是希望找一位會說廣東話的治療師,因為她的媽媽只會說簡單的英語。Michelle說:「我跟媽媽的關係出現問題,我想找治療師幫忙,但媽媽說一定要懂得廣東話,否則她不會參與。」
Michelle說:「我們已來了差不多15年了,媽媽仍然不習慣說英語,小時候直到現在,我常常要幫媽媽跟外面的人溝通,我也成為妹妹學校的聯絡人,但我只是比妹妹大兩歲吧了。」 Michelle已忍不住說出跟媽媽的關係。
網上會面當日,媽媽知道我會說廣東話,興奮得不斷回想自己以往在香港的生活,又分享自己一直為了孩子而留在英國工作,很想念已離世的父母,說著說著悲從中來,原來跟香港已一別15年,到現在好不容易捱過了最困難的時候,但跟女兒關係卻愈走愈遠。」
Michelle只是默默地聽著媽媽回憶香港的點滴,沒有像平時一樣不斷的反駁。Michelle說:「我聽媽媽說這些反而容易接受,我最怕她一見面便說我穿得怪異、吃不好,又要求我這樣那樣,我覺得很討厭。」媽媽說:「我們是中國人,有我們的文化,不能跟外國人一樣,我們中國人的傳統,不能隨意搬出去的。」
相片來源: Pixabay
兩母女的爭議在於Michelle想搬往跟男朋友同居,但媽媽眼中卻是絕對不能接受。 雖然已經在英國生活15年,但仍希望保持中國文化,作為女兒家不可跟男人同居。而女兒在西方文化下,又似乎不覺得是大問題。 如果從文化角度去看母女之間的矛盾,似乎雙方也沒有甚麼可以再討論下去。
但如以家庭互動的模式去想像,Michelle一直也在擔當「班長」的角色,帶領媽媽及妹妹去解決及處理生活問題。在長期的角色上,已經不單是20歲的女兒,更是一位獨立自主的女性,在這樣的位置下,媽媽的要求更難得到女兒的接受。而女兒要搬走,就等同於媽媽沒有了依靠,當然很難接受女兒的離開。
當我們離開家園,去另一個地方建立新家園,我們帶著自己的回憶及信念而離開。但在新家園的建立過程,新有的文化及價值觀也會不知不覺成為新家園的一部分。而家庭成員間的關係,也在不斷改變。不知道15年後,這一代剛移民的香港人會不會也有著Michelle及媽媽的關係變化出現呢?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