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It’s okay to be not okay】


作者:阿丁 |欄目:#繪本借故|




你是否有試過一覺醒來,發現窗外毫無預警地下起傾盤大雨,然後一天的心情就被打亂?又有否試過情緒突如其來波動,對一切都提不起勁,甚麼事都看不順眼,只想捲縮在被窩,或者找個由頭大鬧一場?


天氣不似預期,情緒亦然。


「在某些奇怪的日子裏,好像做甚麼都不對,你也說不出原因。早上起來,你發現頭頂有一片烏雲,連太陽都遮住了。你想裝作沒有事發生,繼續照常生活。」Alice Briere-Haquet筆下的《有時烏雲密佈 有時萬里無雲》如此寫着。


繪本中,Alice以天氣借喻情緒,讓惱人而不明就裏的憂鬱詩化成一團包覆腦袋的烏雲。這朵烏雲遮天閉日,讓人看不見生活的光芒;時而下雨,水珠順着面頰滑下;時而在夜間打雷,叫人輾轉難眠。配上以牛皮紙色為主調的插畫,繪本溫柔地輕觸每個人心底最柔軟處。


過去十年,正能量學說在華人報喜不報憂的文化裏如火遇熱油,社會上人人提倡「正向思維」,拒絕一切負面情緒,其後年輕一輩間掀起了一股稱為「厭世」的反動浪潮,便是對這種叫人窒息的壓抑的控訴。然而,在這兩個極端中,輔導學家都紛紛提醒我們接納情緒、擁抱情緒的重要性。



繪本:《有時烏雲密佈 有時萬里無雲》(”Nuvola”)

創作人: Alice Briere-Haquet



事實上,這次介紹繪本《有時烏雲密佈 有時萬里無雲》不僅為了孩子,也為了家長。移民是一件大事,本就有很多惱人的生活瑣碎值得生氣,在忙亂間,你可能不曾察覺自己和孩子都正經歷着一場翻天覆地的失去與重建。庫倡勒-蘿絲提出的「哀傷五個階段」:否認、憤怒、懇求、沮喪、接受,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,甚至經歷過,是我們面對失去的必經之路。近年,有研究指出,其實這五個階段並非線性,它們可以同時出現,可以反覆徘徊。很多時候,你以為自己已經消化、接受了,卻實在不會知道,過去的情感會在哪一刻再次襲來。


和孩子一起閱讀繪本,讓孩子明白無故出現情緒並非他們的錯,只要接納並順着心情生活,一切都會自然過去;也要提醒自己,要去了解孩子的焦慮和不安,別要因他們到埗後依然嘻笑看似平常,就自以為他們已經適應生活巨變。以體諒代替責備和壓抑。情緒是會互相感染,卻要緊記,別讓這些情緒破壞親子關係。


最後,很想分享一個自療小秘訣。記得大學時,筆者在一節情緒取向治療課中,體驗過一次很有趣的經歷。那時老師讓我們各自提出一個事件,再從情感卡中抽取三張覺得最能形容自己感受的詞語,然後閉眼感受這些情緒正處於身體哪裏。那時,我選擇了「麻木」,因為我自以為對事情已經接受、無感。然而,當老師要我對着麻木開聲說:「麻木,我知道你喺度;我明白你係我一部份,正在保護我;我容許你喺度;我接受你喺度。」我竟感覺自己和這稱為「麻木」的感覺竟拉開了距離,就像並肩而坐。隨着它離去,一股不甘和傷感竟在我胃附近浮了出來。


家長們,不妨也找個時間和孩子一起,靜靜坐下,閉上眼,感受自己身體哪個部位裏有着甚麼感受,可能不是一種可以名狀的情緒,只是一種感覺,例如約束感、似有大石壓着等。然後,和這些感受對話,衷心地告訴它們你接受他們的存在。


 





留言


我的菠蘿游   版權所有

Copyright © 2021 BallLawswim.org All right reserved.

bottom of page